專業澳門翻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翻譯服務提供商----新譯通翻譯公司設北京翻譯公司和上海翻譯公司提供英語翻譯 日語翻譯
【澳門概況】
澳門(Macau) 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它由四個部份組成:與中國大陸連接的澳門半島,以及位于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凼仔、路環和路凼城。北面和廣東省的珠海市拱北連接;西面與同屬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對望。 澳門半島與凼仔之間由三條大橋連接,分別為1974年10月啟用的嘉樂庇總督大橋(以當時總督名字嘉樂庇命名,俗稱澳凼大橋或舊大橋,由2005年4月8日起暫時封閉半年,以進行整治工程,現只恢復公共交通工具使用)、1994年3月啟用的友誼大橋和2005年1月9日啟用的西灣大橋(也是澳門唯一一條能雙層行車的全天候大橋)。此外還有蓮花大橋,連接路環和凼仔的路凼城及珠海市橫琴島,為第二個與中國大陸連接的口岸,另外還有預計2009年下半年落成澳門至凼仔之海底隧道。東面則與另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相距60公里(天氣良好時可眺望香港大嶼山),中間以珠江口相隔;而計劃興建的港珠澳大橋一端將在澳門東北角的東方明珠相連接。 澳門除了內港的碼頭和位于新口岸的港澳碼頭外,在1995年11月,位于澳門凼仔東側的澳門國際機場正式營運,據機場資料顯示:澳門國際機場2005年全年的客運量為425萬高峰人次,特區政府將斥資60億澳門元填海擴建以增加客運量,機場主要與內地城市和亞洲主要城市有航班往來。 澳門舉行第四屆東亞運動會已于2005年10月底舉行,其中主場館“澳門蛋”已于2005年7月開幕。除此以外,澳門多個建設亦紛紛動工和落成,如已開幕的漁人碼頭、科學館(設計中)、“澳門蛋”旁之Hello Kitty land主題公園與酒店等旅游設施。 【歷史】 澳門在明代史書中記載稱為“蠔鏡”(濠鏡),澳門當時是葡萄牙與中國貿易的主要補給港口。葡萄牙人占領后時,問當地人這里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于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文的譯音)。原屬于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1557年,葡萄牙人向當時明政府取得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最初由果亞親王管轄,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 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于世,亦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她的名字最早記載于明朝史書,叫做“蠔鏡”(濠鏡),此后還有“濠江”、“海鏡”、“鏡湖”等多個別名。 概因四、五百年前,本地蠔產豐富,南北兩海灣,水靜灣圓,有如明鏡也。后來又稱作澳”。澳,泊囗;外國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諸番求蠔鏡為“澳”,故稱“蠔鏡澳”。地屬香山縣,亦稱“香山澳”。至于今名”澳門”,其由來則有多種傳說,一“門”是中國內河通往海洋的海峽總稱,本地內港的媽閣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海峽像門;一說本地南面對開的乙水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海水貫流其間,成十字門狀,所以亦有“十字門”之稱;又有一說本地南臺山(媽閣廟山)和北臺山(蓮峰山),兩山相封成門。總之,既是澳,亦有“門”,便稱澳門了。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與日本人先后來華,他們都是利用澳門作為同中國通商的門戶。初來時,在媽閣廟處登陸,葡人因此稱澳門為“馬交”(MACAU),日人則稱之為“阿媽港”。 根據史書記載,在南宋以前,即十三世紀前,本地是荒山野地,沒有人煙,亦未正名,直至蒙古族入侵中原,南宋瀕淤覆亡,閩浙一帶官兵紛紛避難南逃,部分人飄泊到此,尋找生活。 公元1271年南宋度宗咸淳七年,蒙古定國號為元之后,元軍南下大舉攻宋,1276年南宋恭帝德佑二年,元軍攻陷宋都臨安(杭州),俘宋恭帝; 1279年,元朝終于滅了南宋,在此戰亂期間,正是國亡家破,南宋皇親國戚、文武百官,爭先乘船南撤逃亡。其中最大一批是張世杰率領宋軍及民兵五十萬人,船舶二千多艘,簇擁幼主端宗趙罡,幾番周折,來到路環、乙水仔一帶海面,當晚遇狂風吹襲,御船翻沉,帝罡得病一臥不起,損失慘重,只好上岸棲居。及后元兵追至,宋軍依仗澳門媽閣山及路環高地,水兵列陣十字門,同元軍作生死大戰,擊退元軍。 自此以后,澳門始稍有人煙,但由于地方細,耕地缺,物產少,立足生活繁衍后代并不容易。直至十六世紀中葉,即明世宗嘉靖年間,本地仍然是荒涼一片。人煙稀薄,只有舟船寄泊。 葡萄牙人在1535年中國明朝嘉靖十四年,取得在澳門停靠碼頭,進行貿易的便利。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又藉詞在澳門登陸,1557年明朝嘉靖三十六年,開始在澳門定居。而葡人來華,是在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比占居澳門早四十多年。當時,葡萄牙已于1510年占領了印度果阿,1511年又攻占馬六甲,海軍勢力指向中國。第一位到達中國的葡萄牙人是歐維士(Jorge Alvares),他率領的船隊于1513年在零丁島附近下錠。 正德九年至十一年即公元1514至1516年間,葡國船只多艘在安德地(Andrade)率領下,幾次來到廣東,要求入京,都未獲得中國官員批準。1517年即明正德十二年,葡人又要求進京,同時用武裝商船在廣東沿海測量港彎。 廣東令政使兼海道副使吳廷,接納葡人進京的申請,并呈文上奏朝廷。翌年,葡國使者被御準赴京,道咪卑利士(Tome Pires)作為葡國派到中國的第一位特使在廣州登陸,兼程趕赴北京覲見正德皇帝,首先提出通商要求,但沒有結果。葡人登陸澳們之前,已先到香港屯門。1516年正德十一年,他們在屯門葵涌一帶設立營寨,裝造武器,買賣通商。這些活動,深受閉關自守的中國官員反對。這時候適逢正德皇駕崩,1521年嘉靖(世宗)即位,接納朝議,下令驅逐葡人,并拒絕他們朝貢。 1523年明世宗嘉靖二年,葡萄牙一支海軍艦隊,入侵新會縣西草灣失敗。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明朝又禁止葡萄牙船駛入寧波港。這種情勢之下,葡人為了打開葡中、葡日的貿易通道,追切需要在中國找一處地方作為基地,只有到廣東來,被迫使用浪白澳為泊囗。浪白澳在澳門西南二十八哩處,是中國為防止外國籍商賈侵擾內地,廣東市舶司特撰定為外國船只停泊的地方。但該地并非優良海港,孤島懸海,水土又十分惡劣,居民極少,很難長駐,葡人泊船通商,十分不便,早有心開辟澳門。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葡國船商藉囗航船觸礁下沉,進貢物品被浸濕,申請借地晾曬,同時賄賂廣東海道吏汪柏,登陸澳門。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葡人開始在澳門定居。(亦有一說葡人于1553年到浪白澳,1557年才從浪白澳移居澳門。)從此以后,葡人在澳門南灣沿岸一帶,依山建樓房筑炮臺,建城墻設崗哨,雄踞海畔,有澳門城之稱。內地商賈販夫邊民,聞風而來,在現時的十八間及營地大街一帶起屋開店。成行成市,故又叫做”澳門街”。 葡人經過多次教訓,這時已知道同中國貿易,不能不守規矩些,所以占居澳門后,已算尋得一個通商門戶,比較注意策略。在他們刻意經營之下,澳門成為中西方第一個貿易商埠, 斷了歐洲同中國的海上貿易,宗教和文化也隨之發展起來。 1568年8月,首位宗教領袖卡內羅(D.Belchi or Carnei ro)來澳,為澳門第一任主教。1575年1月23日,澳門教區作為遠東第一個主教區正式成立,這樣,澳門又逐漸成為西方在中國的文化和宗教中心。到了1621年,全澳已有人囗兩萬多人,開設有鑄炮廠、船廠以及能生產軍械火藥的手工業作坊。不過,此時的地方行政及司法權力,仍然由中國掌握,直至十九世紀中葉。 嘉靖年間,中國在澳門設提調備候行署,管理葡人的居留及貿易,但對葡人越來越多的趨勢,持有戒心。因此,在1574年神宗萬歷二年,在澳門與內陸連接的地方設關閘,派官兵把守。 1621年熹宗天啟元年,又在前山建寨,立 將府,陸海兵近兩千,大小船只五十艘,分駐守放澳門外圍各島嶼。葡國同中國訂立澳門借地條約,是在1582年明神宗萬歷十年。條約規定澳門葡人每年向香山縣繳納地租五百兩白銀。 1614年萬歷四十二年,廣東又與澳葡訂約,立下禁例,諸如禁止買賣人囗,禁止買賣私貨等。1623年,葡國派遣馬土加路也(D.Francisco Mascarenhas)為澳門首任總督。 1644年滿族入關建立清朝,繼續執行明朝在澳門訂立的法律和制度。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香山縣在澳門望廈村設立縣丞衙署,專門受理澳門葡人及華人一切訴訟事宜。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朝在澳門關前街設立海關,成為當時中國四大海關之一(其它三大海關是云臺山、寧波及漳州)。 1842年宣宗道光二十二年,中英鴉片戰爭結束后,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勢日頹。1844年9月20日,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宣布澳門為“自由港”;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澳門總督亞馬留(Joao Ferreira do Amaral)單方面宣布將澳門改為自由港,不準在澳門的中國海關和稅館繼續存在,中國官員及家屬被迫全部撤離。從此,葡萄牙占領澳門,不僅停止向中國政府繳納租金和關稅,反過來向澳門華人征收田賦,正式取得了澳門的行政權,并向東北擴展地界。因而激起華人反抗,同年八月發生亞馬留被華人青年斬殺事件,中葡(澳)關系一時緊張。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中國交澳門地租。1851年,葡萄牙占領凼仔。 1864年,葡萄牙再占領路環,設立“海島鎮行政局”。1862年穆宗同治元年,葡派澳督基馬拉士(Lsidoro Francisco Guimaraes)到北京同清政議約,被清廷拒見,只有住在法國使館內,由法國大使代表洽約。初時,清提出收回澳門,恢復在澳門設官衙收租稅。但葡要先解決亞馬留被殺問題,經過一番爭持,最后達成協議,清政府可以繼續在澳門設官府衙門,但不得再提收租。法大使代表葡國同清簽約,葡未簽字。1864年同治三年,葡派遣使節到北京換文,清發現條約的中文本予法文本不符,法文本不是將澳們規定為廣東省的一部分,而是已經脫離中國的地區,結果換文拖下來。直至1887年光緒十三年三月,葡利用清政府派拱北稅務司金登千(英國人)前往里斯本交涉鴉片走私問題之機,舊事重提,搞了一個“中葡會議草約”。同年十二月,中葡簽訂“和好通商條約”,被迫確認“葡國永遠管理澳門”,但同時規定,“現經商定,俟兩國派員妥為會訂界址,再行特立專約”。此后雙方多次會商,均無結果。 1883年,葡萄牙再占領望廈、青洲。1887年,當時的葡萄牙政府方使清政府先后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規定“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區治理它處無異”。 1890年光鍺十六年,澳葡政府又取得一水之隔的青洲。在葡人經營之下,澳門的地位逐漸上升而變為重要,受到其它西方國家垂涎。荷蘭商人多次試圖侵占,于1604年明神宗萬歷三十二年、1607年萬歷三十五年、1622年明熹宗天啟二年及1627年天啟七年,先后四次派兵攻打澳門,但因受守軍及居民頑強抵抗而未得逞。 1896年,葡萄牙企圖再占領附近的大小橫琴島,但不成功。1908年,葡萄牙要求展界,并劃定澳門的界址。1802年清仁宗嘉慶七年及1808年嘉慶十三年,英亦曾派兵入侵澳門一帶,未能成功。直至184Z年英國取得澳門東面七十八公里的海島香港,并開辟為商埠以俊,澳門在東西方貿易的地位,才逐漸被香港取代。 葡萄牙一向重視澳門,1604年,當澳門軍民戰勝荷蘭侵略時,葡王約翰便以”天主圣名之城,無比忠貞”的稱號,頒賜給澳門,后來,又把澳門列為它的海外屬地,竟稱澳門為“省”。 1928年4月,中國政府通知葡國政府終止“和好通商條約”,未有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香港和中山都陷落在日軍手裹,而澳門名義上仍在葡國統治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及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澳門的地位一直未變。但是過去長期以來,澳門發展緩慢。 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殺害亞馬留總督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凼仔學校事件而觸發“一二?三”事件,顯示民間對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 踏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西方經濟發展刺激之下,在香港經濟增長帶動之下,澳門政府逐漸改變保守政策,開放門戶吸引外資,澳門經濟才開始有轉機。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確定澳門為旅游區,特準設賭。同年澳門政府頒布《承投賭博娛樂章程》。在1974年澳門首條陸路連接工具──澳凼大橋落成啟用前,民間或運輸往來兩離島和灣仔皆用船只,曾有航班設立。1974年葡國“四.二五”革命后,里斯本宣布放棄殖民主義,有意改變澳門地位的性質,承認澳門是中國的領土,由葡國管理的地區。在政治和行政上,也逐步改革,1 976年頒行“澳門組織章程”,成立澳門立法議會。中葡兩國政府于1986年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合共四輪談判并于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凼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而1993年3月31日于北京,由全國人大通過并經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頒布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共九章145條目另加三附件)成為相當于澳門的“憲法”。 1979年2月8日中葡建交,1980年3月澳督伊芝迪將軍首次應邀官式訪問北京,同年6月,廣東省省長習仲勛首次專程訪問澳門,1981年10月,新任澳督高斯達應廣東省省長的邀請,到廣東省作四天官式訪問,并順道訪問珠海特區。10月底,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來澳作兩天私人訪問, 12月,廣州市市長梁靈光、副市長歐初及梁尚立訪問澳門。澳門予中國內地的關系日益密切,變成中葡友好的橋梁,變成中國促進四化建設和臺灣回歸祖國的橋梁。里斯本一再強調澳門對于葡中兩國友好關系的重要性。中國已于1972年3月在致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委會主席的信件中指出:“香港、澳門屬于歷史遣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強加于中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結果。香港和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占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是屬于中國主權范圍內的問題,根本不屬于通常的所謂‘殖民地’范疇。我國政府主強,在條件成熟時,用適當的方式和平解決港澳問題,在未解決以前維持現狀。”在中葡建交后,北京亦一再重申:澳門是中國的一個特區,中國領土、葡國管理,目前地位不變,對中國不成問題,希望澳門保持現狀,繼續穩定,華人和葡人大可放心致力發展經濟。這樣,澳門歷史邁入新的歷史里程,開辟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廣闊前景。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已清拆,現分別改建為“文化中心廣場”及“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由中、葡兩國元首見證與澳門第127任總督韋奇立和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交接澳門政權,翌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駐澳門解放軍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根據《基本法》澳門特區行政長官每任期為五年,最多可連任一次。 地理 澳門特別行政區位于中國東南部沿海,地處珠江口西岸,北回歸線以南。北方是連接中國大陸的澳門半島,而南方則是凼仔、路環和路凼城所組成的大島,屬海島市,暫未有正式的名稱。該島原為凼仔島和路環島,但在路凼連貫公路工程展開之后,因為填海和西江水流帶來大量泥沙的關系,兩島之間的海床變得越來越淺,公路旁的土地亦越來越多。當局有見及此,便有規劃地進行填海工程,而所得出來的土地就是路凼城。 據地圖繪制地籍局測量,東望洋山眺望臺望遠鏡旁石柱參考地理坐標:北緯22°11'47"、東經113°32'58",標高91.2米。澳門最高處為路環疊石塘山山頂,即現在媽祖像坐落處(標高172.4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