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臺灣翻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翻譯服務提供商----新譯通翻譯公司設北京翻譯公司和上海翻譯公司提供英語翻譯 日語翻譯
【臺灣概況】
臺灣 主要詞義 1、地理學名詞,指臺灣島,其約位于東經120度至122度、北緯22度至25度之間,并有北回歸線橫貫中南部。臺灣的附屬島嶼,有位于東側外海的龜山島、綠島、蘭嶼,北部外海的彭佳嶼、基隆嶼、釣魚島,西南沿海的小琉球,2、臺灣省,晚清,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名稱,該省區域除了臺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之外,還應包括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臺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 3、中華民國的簡稱,這是目前陳水扁根據兩岸分治的事實及其臺獨理念提出的最新釋義。需要指出的是,陳水扁的說法并未得到大部分中國人的認可,也未得到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認可,臺灣當局總是企圖擠進各種國際組織及會議,試圖借此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此立場非常明確,即堅決反對臺灣當局利用各種手段在國際上從事分裂祖國的行徑。 介紹臺灣 一、 地理 臺灣省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臺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臺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臺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只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只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經過這里。 臺灣省包括臺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臺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稱的臺灣地區通常還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006平方公里。 臺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占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臺灣山系與臺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臥于臺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臺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臺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臺東縱谷平原,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臺灣島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臺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臺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臺灣省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于稻谷。臺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臺灣森林面積約占全境面積的52%,臺北的太平山、臺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著名的“臺灣五木”(紅檜、扁柏、香杉、臺灣杉、肖楠)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占世界總量的70% 臺灣省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臺灣省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于北部火山巖地區及中央山脈。 臺灣省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制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臺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在行政區劃上,臺灣分為2個直轄市(一級)、臺灣省(一級)中的18個縣(二級)、5個省轄市(二級),另設有尚未法制化的相當于省級的區域聯合服務中心。 原來的行政區劃上臺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彰化、南投、云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澎湖被劃分為16個縣。臺灣當局于1967年將臺北市、于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福建省政府”,轄金門炮擊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臺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臺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臺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臺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臺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臺灣府志》所載:“臺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臺,臺即廈”。臺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臺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 二、人口、文字、宗教 據臺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2006年12月底,臺灣省人口為2279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287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0.47%。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臺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 臺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占2%,約38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臺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其中又分為“本省人”(84%)以及“外省人”(14%)。本省人主要為閩南人和客家人,已經在臺灣生活許多代。外省人是指1949年跟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來臺的新移民以及其后代。由于混居及通婚, 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區如眷村外, 兩者已不易分辨。近年來由于臺灣經濟以及生活水準的提升,吸引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族群來臺工作,甚至定居,其中以東南亞人民為主。 文字上,臺灣使用傳統的正體中文(即“繁體中文”,中國大陸地區則使用簡體中文)。由于義務教育的落實與戰后初期的強制推廣,官方語言國語是目前臺灣最通行的語言,但也保留了各族群、省份原始的語言與方言),方言閩南語(亦稱臺語、[鶴佬話]河洛話,稱為閩南語還是臺語甚至是個有爭議的政治問題)、客家話,以及其它各省的方言。其中以閩南語與客家話為大宗。 臺灣漢字拼音使用注音符號(舊稱注音字母)。音譯早期普遍采用威妥瑪拼音(又稱韋式拼音),至今外國對于臺灣的人名及地名音譯大多沿用此拼音法。 大多數臺灣人有宗教信仰,主要的宗教包括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含羅馬天主教),以及為數最多的臺灣民間信仰(諸如媽祖、王爺、各式神壇、乩童),也有不少新興宗教,諸如一貫道等。儒家思想對臺灣影響很大,臺灣每年的教師節就是孔子的生日。基督教在臺灣十分活躍,主要以新教為主,其中又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歷史最為悠久。 依據美國2002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臺灣2300萬人口中,548.6萬人(23.9%)為佛教徒,454.6萬人 (19.8%)為道教徒,84.5萬人(3.7%)信奉一貫道,60.5萬人(2.6%)為基督教新教教徒,29.8萬人(1.3%)為羅馬天主教徒,26萬人 (1.1%)信奉天帝教。上列數據,有一半人口時常參加各類型宗教活動,而佛教徒與道教徒以自我認知為分界,兩者重疊性相當高。 又根據統計,臺閩地區中,2004年大型佛道寺廟約11384座,皈依與傳道人數達947311人,教堂數則有3159間,神職人員有6600人。 三、歷史概況 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后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臺灣島。 臺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臺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臺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臺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臺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于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于琉球人種的瑯嶠人。上述臺灣早期住民是現今臺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臺灣),吳人沉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臺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臺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后,開始向臺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臺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并兼辦鹽課。明朝后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臺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臺灣。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臺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后于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臺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臺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臺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臺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臺灣。鄭成功在進軍臺灣時,曾向荷蘭殖民者總督揆一至書:“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及之物,悉聽而歸。”揆一不肯投降。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臺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1811年,臺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臺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并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筑材料等,使臺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臺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臺灣。 由于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臺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臺灣。 中法戰爭以后,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于1885年將臺灣劃為單一行省,臺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臺,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采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于一省,使臺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于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后,舉國同憤,反對割臺;臺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臺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相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堅持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臺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后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臺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臺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于收復了臺灣。臺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于臺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國主權之下。至此,臺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1949年在中國大陸,中國國民黨在軍事上被中國共產黨擊潰,國民黨的軍隊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共產黨在大陸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新敗來臺初期,一直揚言要反攻大陸,但缺乏美國的全力配合,只是有一些小規模戰役,直至金門炮戰雙方暫時停火后,反攻都未能實現。國民政府在臺灣一方面利用美援,推行經濟上的變革,穩定農業,扶植工業及中小企業;一方面透過“戒嚴令”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法令,配合黨、政府、軍隊、特務的結合掌控,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強勢壓制,鞏固一黨專政、強人獨裁的體制,造成許多因反對言論或行動,甚至無故被指為“匪諜”而受到非法迫害的案件(即白色恐怖)。在臺灣的國民政府直到1970年代,都被認為是國際社會中中國的合法代表,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逐漸增加。到1971年,聯合國即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之際(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國民政府堅持“漢賊不兩立”,宣布退出聯合國,此后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大幅度滑落;1979年與美國斷交,"更是對中華民國的外交處境造成嚴重沖擊"。臺灣的黨外團體也開始透過私下發行的政論雜志,醞釀對國民政府進行大規模抗爭,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1979年12月在高雄市所發生的美麗島事件,可算是規模最大的民主抗爭事件,隨之而來的對被逮捕相關人士的軍事審判更是引起廣泛注目。1987年臺灣解嚴。隨著蔣經國在1988年1月去世,蔣家父子兩代的統治也隨之結束,開始民主政治。1991年5月1日結束“動員戡亂”,代表著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合法性。前總統李登輝任內推動民主化與臺灣本土化政策,陸續推動六次修憲,并在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直選。李登輝在1999年接受德國記者專訪時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為兩個對等的國家(即“兩國論”或“特殊兩國論”)。臺灣內部雖有統、獨兩派立場,但多數人的態度為維持現狀。 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進步黨提名的陳水扁、呂秀蓮當選第十任正副總統,寫下首次政黨輪替的歷史紀錄。2002年8月,陳水扁公開表示臺灣與大陸的關系是“一邊一國”,引發臺灣、中國大陸及美國各界的不少爭議。2004年,陳水扁及呂秀蓮當選連任,但是在野的泛藍陣營因三一九槍擊案等事件,對其當選的合法性提出質疑。請參見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 臺灣的政治地位 臺灣當局雖然具有國家的全部特征,擁有完善的政治 司法 經濟制度 ,但不具備合法性。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中華民國的合法性從此喪失.一個國家失去合法性,標志著法理滅亡。與中國大陸的關系屬于內政,與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共同享有中國國家主權。 四、教育 1666年鄭氏王朝時期,鄭經采納咨議參軍陳永華之建議,在今之臺南市內興建臺灣首座孔廟,又稱全臺首學,并創辦學院、建立考試制度,是臺灣教育的開端。清朝時期,官方設辦了府學、縣學,民間也私設有書院、社學、義學、私塾等教育機構,1887年曾開辦西式學堂。 日治時期,自1898年起對臺灣人實施西式的初等教育,日語教學是其重點,作為其貫徹殖民政策的工具。之后,亦發展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但在日本人差別待遇、隔離政策的原則下,臺灣人子女升學機會有限,有不少學生因而負笈日本內地求學,并成為1920年代臺灣非武裝抗日運動的中堅人物。1943年,日本在臺灣全面推行義務教育。 1949年后,以日本時代已經推動的義務教育及中國的教育體制為基礎,實施改革學制、改訂課程、甄選及訓練教師、實施6年國民義務教育等政策,當時整個國民教育的重心是放在普及國語、灌輸三民主義上。為了提高國民教育素質,自1968年起,臺灣開始實施9年國民義務教育。目前,義務教育在臺灣的普及率幾乎已經達到了100%。臺灣教育的普及,是臺灣后來的民主化以及經濟起飛的關鍵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