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香港翻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翻譯服務提供商----新譯通翻譯公司設北京翻譯公司和上海翻譯公司提供英語翻譯 日語翻譯
【香港概況】
香港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HKSAR),香港自秦朝起明確成為中原領土,直至19世紀中葉清朝對外戰敗,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成為殖民地,香港從而開通港口發展。1980年代,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問題,于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香港并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聞名于世。 【香港區旗與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征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征,盛放的洋紫荊象征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征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 香港區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區徽模仿香港區旗的設計,內圓有一朵白色洋紫荊花,紅色底色。外圈為白底紅字,寫有繁體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英文HONG KONG(香港)。 【香港歷史大事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國強占香港島,事后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 英國強迫清政府再訂條約,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戰敗后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后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50年不變,是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歸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地理概況】 香港位于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江相對61公里,北距廣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78平方公里;九龍半島約50平方公里;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68平方公里,總面積約1095平方公里,略大過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僅大于全中國面積的萬分之一。 土地面積1104.04平方公里,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 【氣候概況】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6-30℃之間;冬天涼爽而干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臺風吹襲,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臺風較多的季節。 【地名來源】 關于香港的地名由來,有兩種流傳較廣的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并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后來,村里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這個詞來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后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后,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被英國殖民主義者占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歷史沿革】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島上有個小村,叫“香港村”,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明朝萬歷元年(1573年),香港隸屬新安縣。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香港的人口、民族與宗教信仰概況】 香港大約七百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20人。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口密度平均2.1萬人/平方千米。香港的人口絕大多數為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主要說廣州話(粵語),但英語很流行,說潮語和其他方言的人也不少。新界土著居民很多說客家話。近年普通話甚流行,一般機關和機構也鼓勵應用。居于香港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共有約517560人,人數最多的國籍首三位如下:菲律賓(130810)、印尼(114020)和泰國(28360)。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 ,公共廟宇有40座,天后廟宇24座,1841 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 。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 ,現已有50多個宗派 、信徒28.5 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他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 ,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 【香港的經濟】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2005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PPP)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1,超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按國際匯率則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亞洲排名第5,次於卡塔爾、日本、阿聯酋及新加坡。綜觀香港各產業,以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高,2005年數字為91%,當中進出口貿易業占GDP 22.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占19.2%,金融及保險業則占12.7%。 香港的勞工市場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勞動人口約358萬,其中男性占55.2%,女性占44.8%。大部分就業人口(85.3%)從事服務行業,其中從事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占34.4%;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5%;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1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26%;從事制造業的只占5.3% 香港的土地大部分由港府掌握,拍賣土地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香港是僅次于紐約、倫敦的世界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外匯市場交易量居世界第六 。香港是與倫敦、紐約、蘇黎世齊名的、在時差上相互銜接的世界四大黃金市場之一。香港是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香港的貿易總值和出口總值,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一位,進口總值第十二位,在亞洲僅次于日本。香港對外貿易包括進口、港制產品出口和轉口貿易三大部分。 【回歸十年回顧】 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十年里香港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之珠”。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一起,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回歸十年的時刻,香港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更超越紐約,僅次于倫敦。十年前,國際社會曾憂慮香港前途。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預言香港在回歸后將日漸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發行的《財富》雜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公開發表文章,坦誠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地位不斷穩固和提升。國際上給予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數目,由剛回歸時的四個,增加到2007年六月時候的134個,但香港政府為此做出了大量努力,香港游說歐盟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花了四年時間,說服日本給予免簽證待遇更花了七年時間。 十年來,香港與內地的交流繼續不斷加強。香港居民與內地居民通婚的數目,2006年與1997年相比上升了七倍,而香港女性居民嫁給內地居民的數量十年間上升了八倍。 過去10年,香港經濟結構已明顯轉型:制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78.8%上升至87.4%。 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10年中,香港就業人數持續從制造業轉往經銷貿易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國際地位與國際影響力】 香港是亞太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2007年),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柜(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柜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游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與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0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絡。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0多條航線。 【自然資源和物產】 受自然環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資源匱乏。由于缺乏大河流和湖泊,加上地下水不多,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廣東省供給。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香港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 ,主要是紅衫 、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林地占總面積的20.5% ,草地和灌木地占49.8% ,荒地占4.1% ,沼澤和紅樹地占0.1%,耕地占6.7% ,魚塘占2% ,城郊區建設發展土地占16.8%。農業主要經營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農副產品近半數需內地供應。 【香港的交通】 香港擁有高度發展及復雜的交通網路。公共運輸的主要組成部份包括鐵路、巴士(公共汽車)、小巴(公共小型巴士)、的士(計程車)及渡輪等。其中,鐵路是香港最主要公共運\輸工具,每日載客約412總人次;其次是專營巴士,每日載客約394總人次。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是全球第一個廣泛使用電子貨幣于公共運輸的地區。名為八達通的電子車票兼貨幣系統在2005年的總流通量達1240萬張。 香港的巴士大多都是雙層巴士。而行駛香港島北岸的香港電車更是全球唯一使用全兩層電車的車隊。同樣位于港島的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為世界最長的有蓋自動行人電梯系統。 香港道路的使用率很高,道路總長度有1,938公里,主要由街道、橋梁及隧道等組成8條主要的干線連接香港各地,并于數年內增至10條。而香港的行車方向仍根據英國殖民地時期的靠左行駛,有別于中國大陸。在香港注冊的610,000架車輛當中,有64%是私人載客汽車,而每公里道路有約276輛車輛行走。 除此之外,位于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第五繁忙客運的國際機場,是來往歐美以及亞洲及大洋洲航班的轉機點。香港機場全日24小時運作,每年可處理旅客4 500 總人次及貨物300總噸,現在香港國際機場已分階段進行擴展,滿足日益增加的航空交通需求,以及加強對珠江三角洲鄰近地區的連接,進一步發展為區內旅客轉運中心。 【香港的教育】 學前教育及中小學教育 教育是香港的公共開支中最大的項目之一,預算開支約占經常公共開支總額的五分之一。政府設有學生資助計劃,確保學生不會因經濟問題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香港的教育制度大致分為以下幾部份: 學前教育:透過私立的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學前兒童提供機會學習與群體相處。 九年免費教育:在全港設立官立或津貼資助中、小學,為全港適齡學童提供六年制小學及三年制初中課程。 高中及預科課程:設立兩年制高中(中四、中五),為學生提供工作前最基本的教育;設立兩年制預科課程(中六、中七),作為學生報考大學前的課程準備。 香港的高等教育及培訓 香港的高等教育包括法定大學,法定學院,注冊專上學院,職業訓練局院校和一般院校。根據香港法理依據,在香港舉辦專上教育的機構大致上可以分為下列幾類: 法定大學: 法定大學是指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同意及通過,再經立法會三讀通過相關法例,成為一間受獨立法例規管的法定大學。直至現時為止,香港有九間法定大學,分別是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嶺南大學、香港公開大學以及最新近的香港樹仁大學。 法定學院 : 法定學院是指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同意及通過,再經立法會三讀通過相關法例,成為一所受獨立法例規管的法定學院。直至現時為止,香港有兩所法定學院,分別是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教育學院。 注冊專上學院: 注冊專上學院是指根據《香港法例第320章 專上學院條例》注冊的專上學院。而根據該條例注冊的專上學院,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事先批準下,可頒授學位。直至現時為止,香港有二所注冊專上學院,分別是明愛徐誠斌學院及珠海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