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英文翻譯到中文翻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翻譯服務提供商----新譯通翻譯公司設北京翻譯公司和上海翻譯公司提供英語翻譯 日語翻譯
英文翻譯到中文/英文翻譯到中文公司介紹: 英文翻譯到中文公司人員大多畢業于國內外著名高校,并在英文翻譯到中文公司領域有豐富的翻譯經驗。隨著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深入,在中外互譯工作中,要求對兩國的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專業術語等有更加深入的把握,這樣才能保證翻譯的質量,達到及時、準確、規范的要求 , 我公司是一家專業英文翻譯到中文公司 ,在多種領域有豐富的學術翻譯經驗。我們翻譯公司翻譯人員都經過嚴格測試,大多有國外留學和工作的經歷,都具有良好的翻譯能力。 英文翻譯到中文公司項目組成員對翻譯的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專業術語等都有深入的把握。為每位翻譯客戶提供高質量、快速度的翻譯及服務。憑借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規范化的運作流程和獨特的審核標準已為各組織機構及來自全球的公司提供了高水準的翻譯,較多的公司還簽定了長期合作協議。 英漢翻譯是新譯通英語翻譯專家的品牌服務項目。新譯通英漢翻譯隊伍精英薈萃。英漢 翻譯專家大多畢業于國內外知名院校,他們在英漢翻譯領域有著豐富的相關閱歷與翻譯 經驗。公司對所有英漢翻譯人員都經過嚴格的測試,英漢翻譯項目組成員對行業發展、 專業術語等方面均有深入的把握,力求為客戶提供質量高、速度快的英漢翻譯服務。 新譯通英漢翻譯團隊憑借專業的外語水準以及扎實的相關閱歷背景,加之公司嚴格、科 學的英漢翻譯管理規程,不僅為來自于國內外的多家客戶提供了專業、準確和增值的英漢 翻譯作品也使他們得到愉悅的文化享受。迄今為止,新譯通英語翻譯專家已與多家客戶建立 了長期、穩定和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 英漢翻譯質量和速度的保證 為確保英漢翻譯的準確性,專業英漢翻譯團隊按以下工作程序進行工作: 一、龐大的專業英漢翻譯團隊保證各類英漢翻譯稿件均由專業人士擔任; 二、規范化的英漢翻譯流程。從獲得資料開始到交稿全過程進行質量的全面控制; 三、組建英漢翻譯小組,分析各項要求,統一專業詞匯,確定語言風格與譯文格式; 四、英漢翻譯項目均有嚴格的語言和專業技術雙重校對。從初稿的完成到統稿,從校 對到最終審核定稿,甚至詞匯間的細微差別也力求精確; 五、不間斷的進行招聘,充足的人力資源不斷匯集英漢翻譯界的精英和高手。 英國風情 國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為“米”字旗,由深藍底色和紅、白色“米”字組成。旗中帶白邊的紅色正十字代表英格蘭守護神圣喬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蘇格蘭守護神圣安德魯,紅色交叉十字代表愛爾蘭守護神圣帕特里克。此旗產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蘭的白地紅色正十旗、蘇格蘭的藍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愛爾蘭的白地紅色交叉十字旗重疊而成。 國徽:即英王徽。中心圖案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為紅地上三只金獅,象征英格蘭;右上角為金地上半站立的紅獅,象征蘇格蘭;左下角為藍地上金黃色豎琴,象征愛爾蘭。盾徽兩側各由一只頭戴王冠、代表英格蘭的獅子和一只代表蘇格蘭的獨角獸支扶著。盾徽周圍用法文寫著一句格言,意為“惡有惡報”;下端懸掛著嘉德勛章,飾帶上寫著“天有上帝,我有權利”。盾徽上端為鑲有珠寶的金銀色頭盔、帝國王冠和頭戴王冠的獅子。 國歌:《上帝保佑女王》 "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國歌改為"god save the king") 國花:玫瑰花 國鳥:紅胸鴿 國石:鉆石 科學節:1831年開始,一年舉辦一次 科學周:1994年開始,在每年的3月舉辦 國家政要: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上院議長兼大法官歐文勛爵(Lord Irvine of Lairg),1997年5月任上院議長;下院議長邁克爾·馬丁(Michael Martin);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 ,1997年5月任職,2001年6月連任。 自然地理: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 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 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 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 41萬平方公里。位于歐洲西部的島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周圍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它的陸界與愛爾蘭共和國接壤。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全境分為四部分:英格蘭東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區、蘇格蘭山區、北愛爾蘭高原和山區。主要河流有塞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北愛爾蘭的訥湖(396平方公里)面積居全國之首。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終年溫和濕潤。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于-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多雨霧,秋冬尤甚。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16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于800毫米。每年三月至六月最為干燥,九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 人口:5883萬(2000年7月),其中英格蘭人4930萬,蘇格蘭人510萬,威爾士人290萬,北愛爾蘭人170萬。官方和通用語均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通用蓋爾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也稱英國國教圣公會,其成員約占英成人的60%)和蘇格蘭教會(也稱長老會,有成年教徒66萬)。另有天主教會和印度教、猶太教及伊斯蘭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首都:倫敦(london);人口:728.5萬(1999年)。最熱月份為7月,一般氣溫在13℃-22℃;最冷月份為1月,一般氣溫在2℃-6℃。 行政區劃: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29個區和3個特別管轄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倫敦稱“大倫敦”(Greater London),下設獨立的32個城區(London boroughs) 和1個“金融城”(City of London)。各區議會負責各區主要事務,但與大倫敦市長及議會協同處理涉及整個倫敦的事務。此外,英國還有12個屬地。 簡史: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后來到不列顛。1-5世紀英格蘭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后,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并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并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后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后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并。18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開始衰敗。英國于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政治:英國的憲法不同于絕大多數國家的憲法,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是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蘇格蘭另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圣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圣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準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10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采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并組閣,向議會負責。 政黨:(1)工黨(Labour Party):執政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曾于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臺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后蟬聯執政。工黨近年來更多傾向于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后,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干預,嚴格控制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40萬名,是英國第一大黨。(2)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主要反對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該黨從1979至1997年4次連續執政,成為20世紀在英國占主導地位的政黨。在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兩次大選中慘敗于工黨。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來壓低通貨膨脹。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 近年來,提出實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反對加入歐元,主張建立“大西洋共同體”以加強英美特殊關系。強調北約仍是英國安全與防務的基石。現有黨員30多萬名。(3)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并的多數派組成。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采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現有黨員約10萬名,是英國第三大黨。此外,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 (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 (Plaid Cymru) 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會民主工黨 (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 (Sinn Fein) 等。 司法: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于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并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表王室。 經濟: 英國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國內生產總值在西方國家中居前列。英國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仍占領導地位;服務業和能源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大,其中商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發展較快。 倫敦東部碼頭區新建的金融中心 2000年,英經濟規模居世界第四,并連續第二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海外投資國。私有企業是英國經濟的主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而制造業僅占五分之一。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主要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主要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氣、核能和水力等。1999年,原油及天然液化氣日產量達290萬桶(約38. 41萬噸),位居世界第九。至1999年底,原油總產量創歷史紀錄,達23 .31億噸,天然氣總產量為149000億立方米。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滿足本國2600萬電、氣用戶的國家。1999年底,總電量達7 . 01億千瓦,其中核電站供應1. 30億千瓦。英國采煤業完全私有化。森林覆蓋面積270萬公頃,占英本土面積約10%:其中英格蘭約8%,蘇格蘭約17%,威爾士約14%,北愛約6%。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筑等。英國重視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研究開發。英開發核能有幾十年的歷史,目前供發電的核電站有14座。制造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20%,從業人員逾400萬,占總就業人口14. 4%。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業、零售業、旅游業和商業服務(提供法律及咨詢服務等),近年來發展迅速。旅游業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1999年,旅游業產值達640億英鎊;從旅游收入上計算,英國是世界第五大旅游國,收入占世界旅游收入的4. 5%。主要旅游點有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布賴頓、格林威治、斯特拉福、牛津、劍橋等。英國是世界第五大貿易國,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的5. 6%。進口產品主要有:食品、燃料、原材料、服裝、鞋業、電子機械設備、汽車等;出口產品主要有:石油及相關產品、化工產品(主要是醫藥)、食品、煙草、飲料(威士忌等)、機械設備等。 軍事: 建軍時間約在17世紀中期。女王為英軍名義上的最高統帥。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國防與海外政策委員會”,首相任主席,成員有國防大臣、外交大臣、內政大臣、財政大臣等;必要時國防參謀長和三軍參謀和列席會議。國防部為國防執行機構,既是政府行政部門,又是軍事最高司令部。英國是北約集團的創始國和主要成員國,擁有獨立的核力量,國家戰略的核心是:積極參與世界事務,維護英國的國際地位;依靠和借助北約集體防務力量來保衛歐洲和英國本土的安全,并擴大英在歐洲的影響;積極加強與英聯邦國家的聯系,保護其廣泛的海外利益。1997年5月工黨政府上臺后,調整國防政策;繼續依靠北約集體防務力量作為英國安全的基礎;保持強大的常規部隊;保持核威懾力量;突出強調質量建軍和聯合快速反應部隊的建設,重點提高英軍處理各種危機、應付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努力維護英在歐洲及海外傳統勢力范圍的戰略利益。實行志愿兵役制,服役期3、6、9、12、15年不等,一般最長為22年。 教育: 實行5-16歲義務教育制度。1998/1999財政年度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9%。公立學校學生免交學費。私立學校師資條件與教學設備都較好,但收費高,學生多為富家子弟。著名的高等學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丁堡大學。 新聞出版:英國報紙的人均銷量比任何發達國家的都多。全國共有約1350種報紙,7000種周刊和雜志:《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世界新聞》、《星期日快報》、《星期日鏡報》、《星期日郵報》、《人民報》、《星期日電訊報》、《觀察家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通訊社主要有3家:(1)路透社:1850年成立,集體合營,世界重要通訊社之一,總部設在倫敦。(2)新聞聯合社:1868年創辦,由PA新聞、PA體育、PA檢索和PA數據設計4家公司聯合經營,專門為英國和加拿大的企業提供公關和投資信息。(3)AFX新聞有限公司:由法新社與金融時報聯合經營,向歐洲的金融及企業界提供信息和服務,在歐洲12個國家、美國及日本設立分支機構,總部在倫敦。英國廣播公司(無線電廣播網)(BBCNetwork Radio)于1922年創辦。該公司有5個對內廣播電臺,1個對外廣播電臺,用43種語言向全世界各國播放節目。英國廣播公司(電視臺) ( BBCTelevision)于1936年開始播放電視,有兩個臺:BBC1主要播放新聞、宗教、體育、歌劇及少兒和娛樂節目,BBC2主要播放音樂、藝術、喜劇、教育及一些特別節目。另有5個數碼頻道供交費用戶使用。廣播電臺局(the Radio Authority)負責批準及管理所有獨立電臺的服務,監督節目及廣告質量。獨立電視委員會(Independent Television Commission)負責批準和規管商業電視臺服務,擁有ITV(第三頻道)、第四頻道和第五頻道。ITV節目始播于1955年,24小時全天服務,面向全國,三分之一時間播放新聞,其它時間播放體育、喜劇、游戲和電影等。主要靠廣告贊助。第五頻道始播于1997年3月。隨著因特網的迅猛發展,各主要報刊、電視均有網絡版,其中BBC在線是被訪問最多的網站。 外交:英國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世界五個核大國之一,是歐盟、北約、英聯邦、西歐聯盟等120個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主張同美國加強關系,重視發展與其他大國的關系,努力改善同中、俄、日等大國的關系。努力維系同英聯邦國家的聯系,保持和擴大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積極參與全球事務,保持強大的國防力量、強調自由貿易。加強在環境保護、人權、發展等問題上的國際合作。將人權問題作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 與中國關系:1950年1月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54年6月17日中英達成互派代辦的協議。1972年3月13日兩國簽訂了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作為英國第一位在職首相訪華。1984年12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再次訪華,與中國領導人共同簽署了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
翻譯地域:
深圳市:寶安區、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龍崗區 |
翻譯強項
陪同口譯、現場翻譯、同聲傳譯、新聞發布翻譯、新聞發布口譯、商務談判翻譯、商務談判口譯、大中型會議翻譯、大中型會議口譯。 中文翻譯英語、中文翻譯日文、中文翻譯韓文、中文翻譯德文、中文翻譯法文、英文翻譯中文,日文翻譯中文,韓文翻譯中文,德文翻譯中文,法文翻譯中文、法規、條例、公約、判決書翻譯、公文、合同、章程、協議、公證書。標書翻譯、資產評估、地產評估、審計報告、無形資產評估、可行性報告、土地評估、進出口貿易、金融、保險、人事、財務、銷售、市場、公函、年報、證券、投標、技術規范、信息技術、操作說明書、招標投標書、商業計劃書、信用證、操作手冊。信函、企劃、意向書、簡歷、邀請函、簡報、營銷資料、培訓資料、大型項目招標書、產品說明書、目錄手冊、安裝手冊、使用說明書、工程標書、技術標書、商業標書、行業標準、技術標準、經濟貿易、個人簡歷、入學申請、求職申請、學歷證書、戶口本、證明材料、公證書簽證、推薦信、往來信件、委托書、國際證明 等翻譯。
客戶群體 |
美國通用汽車 三星 科勒 日本小松 上海寶鋼集團 卡西歐 法國標致雪鐵龍阿爾斯通 更多... |
翻譯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