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昌平區翻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翻譯服務提供商----新譯通翻譯公司設北京翻譯公司和上海翻譯公司提供英語翻譯 日語翻譯
上海新譯通翻譯公司作為一家專業從事翻譯服務的機構,吸納了各行各業,有志于翻譯事業的人才,尤其是在英語翻譯領域。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化語言,已愈來愈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新譯通翻譯公司的專業翻譯兼具行業背景及深厚英語翻譯功底。
昌平區(范本) 昌平區位于北京北郊,處于平原與山地交接地帶,既有雄奇險峻的高山,又有廣闊富饒的平原。北倚軍都山是太行山脈與燕山山脈的交匯處,南部為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境內交通四通八達,京包鐵路、京張公路縱穿南北,京通鐵路和京密運橫貫東西,總面積352平方千米,總人口60萬。 昌平歷史悠久,漢朝置縣,明代設州。縣城距北京城區34千米(縣境南端距城區11千米),有“京師之枕”之稱。1956年劃入北京市。 昌平位于我國溫暖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季較長,夏季雨量充沛,年平均無霜期200天,平均日照時間2720小時,為山區林果生長、平原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西北山地有豐富的礦產和各種灰、沙石料,特別是花崗石、白云石、大理石、石英石和各種色石是地材、玻璃的優質原料。境內還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小湯山地熱溫泉久負盛名。以此建立的北京市康復中心聞名全國。近年又開發了以蔬菜生產為主的地熱溫室。 昌平區經濟發展 1、 規范昌平區農產品基地、奧運食品基地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基地建設;打造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品牌。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質監局王留福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2、 引導農民實施品牌戰略。督催指導昌平區農產品注冊商標,幫助培育"南地綠都"等一批有昌平特色的農產品品牌。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工商分局余巨川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3、推動農村合同管理。抓好十三陵鎮、長陵鎮政府合同指導服務中心試點。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工商分局余巨川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4、積極開展護林治林和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繼續開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主要包括荒山造林工程15000畝,低效林改造工程10000畝,灌木林改造工程10000畝,補植補造工程8100畝,爆破造林工程340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5平方公里,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發改委儲鑫 協辦單位:區林業局、區水務局、區財政局、區農業服務中心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5、建設萬畝有機果品基地,負責昌平區奧運果品基地的培育指導工作。投入150萬元用于增施有機肥補助,投入50萬元用于病蟲害生物防治。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林業局王家紅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6、奧運食品生產基地建設。抓好4萬畝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金六環有機農業示范展示中心建設。建設30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初步建成有機農業示范展示中心,提高農產品品質,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完善監督管理體系,開拓有機食品市場。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農業服務中心王利府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7、加緊進行全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開展土地資源供需平衡與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與對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居民點用地歸并等課題研究,科學制定"示范村"、"試點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國土分局李亞琴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8、抓好農田高效節水工程。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2萬畝,改善節水灌溉面積1萬畝。年節水179.41萬立方米。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水務局奚增森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二、二三產業(共4項) 9 、加快全區民俗旅游業發展。新發展市級民俗村3個,民俗戶200戶;培訓民俗戶500人;加快推進骨干民俗網絡建設;在崔村、十三陵等鎮發展6個生態觀光采摘園;在小湯山、長陵、南口等鎮發展5個星級民俗賓館。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旅游局李萬柏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10、推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抓好農民就業產業基地工程,加快各鎮"符合兩規"的農民就業產業基地建設,改善投資環境;抓好二三產業村建設和農民自主創業工程,力爭使10個村達到二三產業專業村建設標準,新增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戶和勞動力達1300戶和2000人,600個農戶實現自主創業;抓好"引進增量,盤活存量"工程,力爭重組引進項目20個,盤活資產9000萬元;抓好鎮村企業技術改造工程。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工業局劉鳳柱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11、加快北部山區生態環境建設,帶動生態觀光旅游發展。在山區、半山區發展特色種植、綠色養殖、休閑旅游等產業。繼續推進老峪溝、漆園南山、大石坡、十三陵110國道和神路兩側、碓臼峪、大楊山6個休閑產業區建設。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農委殷永增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12、拓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空間。探索建立"實物補償"和"征地留用"制度,試行國家征用農村集體土地時,留出一定比例的建設用地,用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二三產業、安置農民就業的辦法。對有穩定收益的征地項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采取土地補償費入股、實物返還等方式參與項目建設。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在依法辦理用地手續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自主開發其建設用地,支持農民在自有產業用地上建設標準廠房,以出租或自營等方式使用。舊村改造節約出的土地和廢棄地整理出的土地,在符合規劃和國家產業政策的基礎上,可以用于農村二三產業發展。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國土分局李亞琴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三、科教興農(共4項) 13、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結合昌平實際,采取公開招聘的方式,聘用170名左右的高校畢業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村委會主任助理工作,為我區街鎮和村兩級管理人才隊伍培養后備力量,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人事局趙麗君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14、新農村遠程教育基地建設工程。在東小口鎮、陽坊鎮、長陵鎮、南邵鎮、城南街道等五個鎮(街道辦事處)建設農村遠程教育基地。每個基地建成擁有20臺計算機,視頻展臺、電教中央控制系統和投影機等設備,能同時容納20--50人的多媒體教室。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教委李永生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15、完善科普設施建設,進一步推進科普進村鎮工程。在百善鎮、流村鎮、長陵鎮建設600平米的科技展廳和培訓教室,開通農業信息化服務終端,普及現代化農業科技知識;在我區10個山區村建設5組長10米的科普畫廊,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科普宣傳;在4個山區村建設村級科技圖書室并配備科技圖書。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科委于泓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16、推進新農村環境建設。在菩薩鹿村、韓臺村、王峪村、白羊城村安裝太陽能路燈;運用現有污水處理技術,為菩薩鹿村、韓臺村安裝小型污水處理及回用系統。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科委于泓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四、培訓就業(共1項) 17、利用遠程教育培訓基地完成農民技能培訓1萬人,向二、三產業轉移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5000人以上。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農委牛路江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五、合作組織(共3項) 18、加強新農村建設督催、檢查、協調工作。對16個市、區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的安全飲水工程、污水處理工程、改廁工程、村內主要道路硬化工程、垃圾處理工作、農民技術培訓工程、產業化建設工程、環境整治工作、公共服務設施硬件建設、富民工程進行督催、檢查、協調,使其達到市、區驗收標準;人均收入增長10%以上,主導產業逐步形成;抓好2--3個典型示范村。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新農辦李德海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19、培育和發展農業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發展蘋果、肉羊、草莓、溫水魚等50個農業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農委張寶來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20、繼續推行產權制度改革。2006年推進19個村的產權制度改革。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農委魏寶華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六、基礎設施(共8項) 21、積極推進我區舊村改造工程。抓好馬池口鎮??屯市級舊村改造,農民周轉樓開工建設;長陵鎮望寶川舊村改造,農民周轉樓5萬平方米建設;陽坊鎮中心區改造,農民周轉樓開工建設,中心小學市政配套及集中供暖,電力開閉站等項目建設。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建委楊國昌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22、公交候車亭建設。在全區150個行政村和客流集中的車站建設公交候車亭282個,改善廣大農村乘客候車條件,其中我區今年66個示范村、試點村的候車亭要全部建成。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交通局季寶新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23、完成山區鎮搬遷工作。完成流村、興壽、南口、十三陵等山區鎮泥石流易發區、采空區險村險戶搬遷100戶536人。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農委殷永增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24、示范村、試點村規劃編制工作。未完成規劃編制的三個市級示范村(陽坊鎮東貫市村、南口鎮李莊村、興壽鎮香屯村)的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委托,并完成地形圖測繪工作,相關設計單位已經開展前期調研工作,基礎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正在進行,預計4月底前可以完成規劃編制工作;10個區級示范村中的北七家鎮鄭各莊村、十三陵鎮德勝口村的村莊規劃初步方案已經編制完成,其余8個示范村正在作前期準備工作,計劃6月底前完成規劃編制工作;其余試點村莊的規劃編制工作按區委、區政府的安排日期開展。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規劃分局郭援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25、本著節約集約用地、積極盤活存量的原則,在土地供應中,向新農村交通及基礎設施、舊村改造和新農村建設用地傾斜。在建設征地中,切實做好征地報批及補償安置等工作,確保農民合法權益和長期穩定收益。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國土分局李亞琴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26、建設24個山區村老年活動中心。建設山區農村老年人進行文化教育、娛樂、醫療保健等活動的基礎設施。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民政局王家和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27、完成昌平區第一批36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試點村村內主要街道和街坊路建設工作。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發改委儲鑫 協辦單位:公路分局、區水務局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28、在新農村建設中,結合中水利用,排水改造搞好東貫市村、酸棗嶺村、香堂村、紅泥溝村、漆園村的積雨工程。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水務局奚增森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七、社會事業(共14項) 29、完成《北京市昌平區"十一五"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做好"十一五"新農村建設年度實施規劃工作;抓好2006年項目啟動工作。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發改委樊懿德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30、全民健身器材配建、更新與維修。對6個市級示范村、10個區級示范村中尚未配建健身器材的村進行器材配建。對轄區內北郝莊村等29處健身器材進行更新維修。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體育局杜新潮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31、健全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加快推進大型農副產品市場升級改造工程。為農民消費安全和便利提供保障,爭取市、區財政扶持資金,依托昌平新世紀商城在鎮、村發展便利店40個,加上已建成的69個,力爭覆蓋我區的66個示范村、試點村。進一步提高農村加盟店的經營質量,基本解決農村消費不便、不安全的問題;今年重點對水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回龍觀城北大鐘寺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進行信息系統、農副產品監測系統升級改造;進一步推動全區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為全區農民自產的蔬菜、水果、肉、蛋、禽等農副產品創造一個便利、穩定、安全的銷售環境。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商務局黃先鋒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32、建設鎮級文化服務中心、扶植農村俱樂部、建立文化服務中心圖書分館。在南口鎮、馬池口鎮、回龍觀鎮、北七家鎮、東小口鎮和興壽鎮建設6個鎮級文化服務中心;扶植北七家鎮西沙各莊村、崔村鎮香堂村、城南街道舊縣村、百善鎮泥洼村等68個村級俱樂部;在流村鎮、北七家鎮、百善鎮、興壽鎮和東小口鎮建立5個文化服務中心圖書分館。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文化委楊富志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33、加強農村衛生室藥品統一配送、藥品抽驗、農村藥品銷售服務網點管理等工作。在2005年工作基礎上,完成全區各鎮農村衛生室的藥品統一配送工作,達到規范化衛生室藥房的標準;加強對農村地區民辦醫療機構的監管,加大農村藥品市場的抽驗力度;進一步規范農村藥品銷售服務網點的管理,使其達到"百姓放心點"的要求;同時加強農村地區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化妝品知識和法規宣傳,提高群眾鑒別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識。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藥監分局董雅新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34、實施以建設節能架空炕為核心的溫暖工程。在流村鎮、南口鎮、長陵鎮、十三陵鎮、興壽鎮等5個山區鎮推廣高效節能架空炕1萬部,改善山區農民生活衛生條件。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農業服務中心王利府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35、加快解決征地農民補繳社會保險問題,加強進城務工農民合法權益保護工作,進一步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工作。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勞動保障局朱小霞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36、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工作。與鎮(街道)綜治部門密切配合,加強鎮(街道)流管辦和村(社區)流管站建設。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綜治辦杜煥芹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37、加強對基層衛生院的管理與硬件改造。加強對基層衛生院的管理,加強衛生隊伍建設,真正做到農民群眾"小病不出村";對十三陵鎮、崔村鎮、流村鎮、小湯山鎮衛生院進行改造。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衛生局劉慧琴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38、開展新型農村醫療大病統籌。2006年全區參加合作醫療大病統籌的村達到100%,戶達到90%以上,人口達到86%以上。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衛生局劉保堅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39、推進警務進社區工作。規范社區工作六大制度,包括案件分類制度、案件回訪制度、警情通報制度、案件倒查制度、社區民警周匯報制度、社區民警工作報告制度。重新對高發案社區進行界定,落實分類管理措施,確保一、二類社區一區一警、三類社區一區兩警。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公安分局周燕濱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40、逐步實現信息化管理。在清查合同、清產核資、清理財務的基礎上,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農村合同、資產、財務三個臺帳式數據庫,健全和落實各項農村管理制度,通過實現遠程審計、遠程監督和遠程指導提升新農村經營管理水平。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經管站徐德清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41、將殘疾人工作融入到新農村建設中,加快構建和諧社會步伐。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針對殘疾人的特殊困難,規范殘疾人康復、特教、就業、扶貧工作制度,倡導扶殘助殘文明新風尚,逐漸建立完善輔助貧困殘疾人的長效機制;利用鎮村服務設施,探索建立集托殘、養護、職業康復勞動和技能訓練精神殘疾人、智力殘疾人為一體的"手拉手"職業康復站;在66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試點村中,挑選基礎設施完備、人員配備齊全的50個村,分別配備價值5000元的康復器材,加強農村基層康復站的建設。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殘聯彭尚玉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42、做好人口與計生工作。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營造有利于計劃生育家庭的政策環境,幫扶農村獨生子女困難家庭發展生產;將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納入村(居)民自治章程完成50%;提高已婚育齡婦女健康水平,已婚育齡婦女體檢率達80%以上。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人口計生委王曙光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八、環境建設(共4項) 43、農民安全飲水工程。對13個鎮的66個村供水進行改造,解決4.8萬農民的安全飲水問題。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水務局奚增森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44、新農村農戶改廁工作。2006年全區農村改廁完成1萬戶,其中包括14個鎮(街道)32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試點村共7187戶農民改廁。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衛生局劉保堅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45、繼續實施《昌平區2004--2009年城鄉環境衛生設施建設與管理工作方案》。在北郝莊村和舊縣村實施垃圾密閉化管理;投資24萬元在德勝口村建設一座80平米的公廁;同時繼續督促各鎮完善垃圾管理工作。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市政管委蘇紹福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46、創建生態文明村、建設"四化"、"五化"村。2006年主要創建24個生態文明村;按街路硬化、村內綠化、村容美化、整潔凈化的要求建設15個"四化"村,按街路硬化、村內綠化、村容美化、整潔凈化、街路照明亮化的要求建設18個"五化"村。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文明辦魏江平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九、民主管理(共1項) 47、普法宣傳。印制2萬冊《昌平區公民常用法制案例漫畫精選》,制作一套32塊法制案例圖版,用于在全區各鎮(街道)農村、社區巡回展出。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司法局趙長友 完成期限:2006年10月底 十、黨的建設(共2項) 48、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題,扎實推進第三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明確基層黨組織、黨員在建設新農村中承擔的職責、作用以及發揮作用的途徑與措施。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委組織部劉全新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49、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北京市委關于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的意見》精神,進一步推進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創新;落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和活動經費;舉辦鎮黨委書記、鎮長理論研討班;舉辦農村黨支部書記培訓班、基層干部培訓班;深化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創建活動。 主要責任單位及負責人:區委組織部劉全新 完成期限:2006年12月底 十一、精神文明(共3項) 50、加強教育宣傳,營造良好的新農村建設氛圍。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做好"十一五"規劃宣傳,營造良好的新農村建設氛圍;推進鎮村有線廣播恢復工程,逐步開通鎮村電視電話分會場系統;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開展法制教育活動;開展"昌平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年度人物"評選暨宣傳活動,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典型宣傳, |
翻譯地域:
深圳市:寶安區、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龍崗區 |
翻譯強項
陪同口譯、現場翻譯、同聲傳譯、新聞發布翻譯、新聞發布口譯、商務談判翻譯、商務談判口譯、大中型會議翻譯、大中型會議口譯。 中文翻譯英語、中文翻譯日文、中文翻譯韓文、中文翻譯德文、中文翻譯法文、英文翻譯中文,日文翻譯中文,韓文翻譯中文,德文翻譯中文,法文翻譯中文、法規、條例、公約、判決書翻譯、公文、合同、章程、協議、公證書。標書翻譯、資產評估、地產評估、審計報告、無形資產評估、可行性報告、土地評估、進出口貿易、金融、保險、人事、財務、銷售、市場、公函、年報、證券、投標、技術規范、信息技術、操作說明書、招標投標書、商業計劃書、信用證、操作手冊。信函、企劃、意向書、簡歷、邀請函、簡報、營銷資料、培訓資料、大型項目招標書、產品說明書、目錄手冊、安裝手冊、使用說明書、工程標書、技術標書、商業標書、行業標準、技術標準、經濟貿易、個人簡歷、入學申請、求職申請、學歷證書、戶口本、證明材料、公證書簽證、推薦信、往來信件、委托書、國際證明 等翻譯。
客戶群體 |
美國通用汽車 三星 科勒 日本小松 上海寶鋼集團 卡西歐 法國標致雪鐵龍阿爾斯通 更多... |
翻譯資料 |